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日趋理性,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免检产品、质量认证、管理认证、环境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相关认证性标识越来越受到企

发布时间:2012-09-25 浏览量:2584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建陶生产国,但仿古砖属于舶来品,自来到中国,成就了一批仿古砖品牌企业,也被众多抛光砖企业所看好,并把它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真正作好仿古砖的抛光砖企业不多,如何做好仿古砖市场,突破仿古砖市场瓶颈,成为众多抛光砖企业的共同命题。
                           
    仿古砖的市场现状
  仿古砖在国内发展的历史只有短短10多年的时间。早期开发生产的仿古砖并不被多少消费者看好,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抛光砖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倾向,这种另类的产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同时,那些积累了一定仿古砖生产研发与销售经验的企业,开始借鉴抛光砖的优点,在产品坯体质量和表面色泽上进行一系列的演变,最终使我国仿古砖行业迅速发展壮大,短短几年,仿古砖在我国建筑卫生陶瓷领域已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呈燎原之势,迅速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一支最具生命力的产品种类。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大陶瓷产区均有一批陶瓷企业涉足仿古砖生产。广东仍就是仿古砖最大的生产聚集区,仿古砖产品已从南到仿古砖在国内发展的历史只有短短10年的时间。早期开发生产的仿古砖并不被多少消费北、从东到西遍布我国各大陶瓷产区,成为一批主流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最早的仿古砖,是通过模具将砖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色彩上模仿一些古色古香的东西,吸水率也比较高,大都在10%以上,吸水率低的,也在3%--8%之间。此外,表面质感模仿的并不是很像,产品比较粗糙,档次不高,消费者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彩釉砖、瓷片类似的质量问题。

  2004年瓷质仿古砖是仿古砖发展的转折点,这种号称"抛光砖的品质、仿古砖的品位"的新一代仿古砖,使我国仿古砖行业开始大规模转向瓷质砖,从而使仿古砖领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瓷质砖时代。虽然目前仍有不少企业生产的仿古砖吸水率偏高,但瓷质仿古砖已成为该领域高档产品的象征。

  仿古砖品质属性的变化,也打破了过去仿古砖单纯用于室内地面的装饰范围,开始广泛用于地面、墙面以及室外大型工程,使仿古砖成为一种不受限制的高档新型装饰材料。而且随着其纹理、色彩、图案、质感的变化,仿古砖无论在内在品质还是表面效果,都大有赶超抛光砖的迹象。

  此外,最早的仿古砖并不像现在基本上全是哑光砖,多为亮光,或丝光,表面光洁度较高。而今年以来,高档仿古砖大都以哑光为主,而且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已总结、摸索出了仿古砖最佳的哑光度这样一个指标,成为衡量一款仿古砖是否有品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仿古砖与抛光砖优劣势分析

  国内建陶生产企业几乎所有抛光砖都以白色坯体为主,而且为了增加坯体的白度,不断地寻求高档次的原料,致使抛光砖生产原料、尤其是高品位的原料越来越短缺,价格一路上涨。目前仿古砖坯体也大都以白色坯体为主,但从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以红色坯体为主来看,我国仿古砖也完全有可能在原材料的选用上利用廉价而又丰富的红坯料。而仿古砖由于表面施釉,其表面色彩与坯体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完全可以选用那些储量丰富的低价原料。因此,从原材料选用方面来看,仿古砖要比抛光砖占有很大的优势。

  从生产成本方面来看,抛光砖能耗高、浪费大、产生的躁音和废料要比仿古砖多,而且设备投入也比仿古砖多,在生产成本方面,单位平方的抛光砖成本要比仿古砖高。而仿古砖的生产成本与抛光砖相比,则主要来自于表面色釉,其坯体成本、烧制成本都比抛光砖要高。

  抛光砖的发展成就了行业内一批强势企业,时至今日,抛光砖依然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抛光砖近年来在技术遇上了发展的瓶颈,尽管产品在表面的花色、图案、纹理不断变化,但没有取得质的突破,渗花砖的产品生命周期还没有结束,微粉砖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依然是抛光砖市场的主流产品。这种市场格局这也是消费者不顾抛光砖的平整光滑、富丽堂皇,继而改选仿古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仿古砖由于表面施釉,可以施以不同的色釉,表面几乎可以做出任何色彩,其纹理、质感远远超过抛光砖。在当前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的背景下,仿古砖这种个性味十足的产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此外,抛光砖无论品质做得多么的优良,始终难以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它只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只能在吸水率、耐磨性、色差、平整度、表面花色、规格等方面做文章,没有一种现象力和厚重感;而仿古砖除了按抛光砖的上述几方面做文章外,还可以赋予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瓷砖不再是冰冷的方块,而是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工艺品,让消费者充满现象,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从而导致两种产品在在营销手段上截然不同。

   注重产品个性化发展和文化营销

  抛光砖企业在竞争上优势上比拼的是生产规模,进而表现在技术、设备先进与否的竞争,在生产成本一路主涨和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利润迅速摊薄

上一则新闻下一则新闻